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儿童化妆品标签上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有数据显示,2020 年儿童彩妆类消费同比增长了300 %,儿童护肤类消费同比增长了250 %,“85 后”“90 后”父母已成为儿童化妆品市场的主力军。
当我们进入电商平台搜索“儿童化妆品”时, 会立即跳出款式多样、五颜六色、抓人眼球的化妆套盒,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月销量最高的可以达到5 000 以上。套盒中唇膏、眼影、腮红等应有尽有……不少儿童彩妆套装甚至宣称是“迪士尼授权”, 店铺名称以“某某玩具专营店”“某某母婴专营店” 居多。这些化妆套盒宣称“无毒无味”“ 可水洗”“ 不 含防腐剂”,为了让家长对产品安全性放心,多数产品特地在包装上标出采用了“食品级原材料”“幼儿可食用”“植物配方”。
针对此现象,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三点:
1 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一些化妆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商家就借机称这样的化妆品为食品级化妆品,以表示其销售的化妆品更安全,特别是暗示家长,这样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很安全,即使食用都不存在风险。
事实上,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并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 适用不同的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条件等,不存在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
2 化妆品的安全性与“可食用”无关
评价一个化妆品是否安全,不仅需要评估它的原料安全性,还需要评估它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化妆品的安全性与它是否“可食用”无关。
一些商家即便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来生产化妆品,也并不代表生产出来的化妆品是安全的。对于未收录在《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中的食品原料,若想作为原料添加至化妆品里,还需对其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指标进行毒理学评估, 经全面评估认为安全的,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或者备案后,方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此外,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物质被收录为化妆品禁用原料,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比如魔芋、维生素K1 等。
3 误食化妆品存在安全风险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为“食用”而生。在化妆品的日常使用中,如偶尔少量从口唇部摄入化妆品,如口红、唇膏被误舔食入口,也不必过于担心, 因为这种摄入量较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如果儿童把化妆品误当作食品, 主动并大量地摄入,则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化妆品的标签宣称“食品级”“可食用”等,违反了化妆品标签管理的法规规定,应予禁止。
科学认识“刷酸”美容
什么是“刷酸”
“刷酸”是目前很流行的美容词汇。所谓的“刷酸”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在可控范围内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
“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之后可能出现结痂、色素沉着等。另外少见的有灼伤、糜烂、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接触性荨麻疹、瘢痕等。
在医疗机构进行“刷酸”治疗时,专业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方案, 并科学观察和判断治疗中皮肤的反应进程,在必要时给予干预或适时终止,以尽量减少或减轻皮肤的不良反应。
“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 不属于化妆品
“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目前,“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种类很多,有些“酸”是不能用于化妆品的,如维A 酸、三氯醋酸等。为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以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为例,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有20%、35%、50% 和70%, 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
化妆品中的“酸”有严格的管理要求
化妆品中也可以添加某些“酸”, 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化妆品中α- 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过6.0%,产品pH 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除香波外,化妆品中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 ; 对于不得用于3 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含水杨酸, 3 岁以下儿童勿用”等。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