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合作媒体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taste
品味
【沪上食味】除夕饭桌有讲究

又是一年除夕时。 正所谓“ 绛蜡烧残旧岁阑,一声爆竹尽新欢”,作为往年的收官与新年的起始, 阖家团圆、 欢聚一堂是中国人骨子里难舍的除夕情结, 而这顿供全家人品尝享 用的年夜饭,其意义与内容自然也与平日有所不同。

上海人对年夜饭有不同的称呼,有的地方叫“团圆饭”,有的地方叫“合家欢”。上桌的菜式也有所差异,比如浦东地区吃的是“老八样”,内含扣蹄肉、扣三丝、扣咸肉、扣蛋卷、白切鸡、红烧鱼、肉皮汤与八宝饭,手法以蒸、炖为主, 咸鲜适口,桌上另放一个大木盆,盆内码放有海蜇、猪肝、肚片、白切肉、花生米、皮蛋、肉松等冷食,供人随时取食 ;枫泾地区吃的则是“蛮八样”,内含蹄髈、鸡肉、鸭肉、鱼肉、红烧肉、酱油蛋、 猪脚和肉酿豆腐泡,口味上更“ 浓油赤酱 ” 一些。 虽然各地区之间存在些许不同,选用的食材却基本保持一致——猪肉自不必说,哪里的年夜饭都少不了它;此外,鸡、鸭、鱼、蛋这4样必不可少, 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肉菜的品类, 另一方面也讨个吉祥寓意,鸡是“ 金鸡报晓 ”, 鸭是“ 鸭知春意 ”,蛋是“ 团团圆圆”,鱼是“年年有余”……这4样上桌时还都要全须全尾, 不可缺损,以求个“齐齐整整”,与除夕夜家人共聚的气氛相匹配。

不但荤菜如此,能在年夜饭上桌的素菜与糕点也要有好口彩才行,比如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豆芽、塌菜、芥菜与年糕。豆芽有“如意菜”的雅称,除夕夜食用,意在祝愿家人万事顺心如意 ;塌菜又名“塌棵菜”,也有人称其为“塔苦菜”,因在上海话中的发音与“脱苦”近似,故也有了位列年夜饭桌的资格,以此愿新一年家人远离困苦;芥菜有“长寿”之意,年夜饭吃一顿,是祈愿家中老人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年糕的“糕”与“高”同音,意为希望家中小辈年年高升、步步登高……此外还有吃菠菜、吃百叶包等,各有福寿绵长、财源滚滚等美好寓意。

 

除了吃食,过年期间老上海人饮用的茶水与酒水也有讲究,比如大年初一要喝“元宝茶”与“屠苏酒”。这两者在与新年有关的竹枝词中都有出现,元宝茶是“放炮开门烛未残,茶名元宝合家欢。连称恭喜多如意,果品还装金漆盘”,屠苏酒则是“试饮屠苏酒一觞,客怀到此信心伤。春申爆竹云间乐,风景依稀是故乡”,可见元宝茶与屠苏酒不仅是旧时上海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饮品,也成了人们对故乡与亲人的情感寄托。

饮元宝茶是发源于无锡一带的岁时习俗。之所以被称作“元宝茶”,是因为除了用昂贵的上等茶叶外,茶杯中还要放两颗元宝状的青橄榄。经热水浸泡后,浅褐色茶水里的碧绿色橄榄起起伏伏,看上去养目安神,且茶叶的清香与橄榄的脆甜融在一起,喝下去解腻消食,自然成为年夜饭后的好选择。此外,青橄榄的发音与“请过来”相似,又有“大福果”“大腹果”等别称,在讨吉利上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喝了元宝茶,一年四季就能赚元宝、享大福,谁又不愿过这样的日子呢!

和元宝茶相比,屠苏酒的由来要更多、更传奇一些。一种说法是屠苏酒发源于晋朝,古人在除夕夜将药囊放入井中,大年初一时全家共饮此井水,可免遭疫病的侵袭。到了唐朝,“药王”孙思邈将这一习俗发扬光大,每逢腊月,他便将调配好的药包赠与邻里乡亲,嘱咐大家用药泡酒,以求防病驱邪,久而久之,便成为岁时习俗。喝屠苏酒时还有讲究,要按照年龄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饮用。至于为何如此,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留下了“少者得岁,故贺之 ;老者失岁,故罚之”的解释——小孩子长大了一岁,所以要先喝,大家为他庆贺 ;老人的余生则是少了一年,所以要后喝,让时间走得慢些,希望老人健康长寿。

上海地区曾经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除夕夜把药料盛在布袋中,放在井中浸泡,初一寅时取出,放在酒里煮沸四五次后举家按年龄依次饮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与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年夜饭、元宝茶、屠苏酒或是被简化,或是被淘汰,已经不在如今上海人的过年清单之中。年夜饭可以直接在酒店预订,全家人只需按时前往享用就好,昔日全家人在灶台前忙忙碌碌的情景早已消失不见 ;元宝茶与屠苏酒更不必说,早已被更健康、更多样、更方便、更美味的其他饮品所取代。这样看来,也难怪人们总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不过倘若换一个角度,真让人们回到过去,再劳心劳力地过一个传统除夕夜,恐怕大部分人也在心里猛敲退堂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