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劝酒那套习俗及衍生出的许多趣话, 国人绝不会陌生。“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一口喝”…… 仅那些于市井流传的耳熟能详的劝酒令,就多到可以车载船装了。
现今,竭力劝酒在很多社交场合已属罕见, 上了年纪的要顾及身体,年轻人对这套方式不感兴趣,浅斟慢抿,各自随意,能喝多少就多少。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一行人从上海去徐州一家设备厂公干。厂方招待礼数周到,工友们性格豪爽,只是大家每每怵于东道主的轮番劝酒和彪悍酒风:主要领导酒过三巡,陪座人员再逐个上阵,一句句话语、一套套礼数,你不举杯不行, 举了更不行,喝到半途就得趴倒……若是有人不喝,则会惹得主人大动肝火:“他什么意思?我们厂长来敬酒,他都不肯动杯子,还算是个男人吗?”
多年以前,单位里招聘了一个来自大别山区的小伙子,参加了一两次聚会后忍不住问我: “你们上海的敬酒习惯与我们老家怎么不同?我们老家都是来敬酒的人不喝,全是给被敬酒的喝!”我纳闷地说:“你们那里怎么会这样敬酒的?”不久后,恰好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提及此事的文章,说他们老家因为贫穷,好不容易置办上一桌酒请客,敬酒的主人要么自己不喝, 敬对方喝;要么让对方喝上三盅,自己也象征性地陪上一盅。我这才恍然大悟。
2006年,我与同事去德国斯图加特一家企业验收设备,主人设午宴招待。宾主进入餐厅, 但见长条餐桌端头已经摆放好一对燃着长蜡烛的烛台,红桌布、银刀叉,服务生依墙而立, 充满隆重热烈的氛围。边上的桌子一长溜摆放着已开启的红酒、啤酒及饮料,而啤酒又分为黄、黑、红及白色等种类,任人随意斟饮,从头至尾没有人劝酒,只是临到结束时,主人说:“大家尝尝我们德国的‘茅台’吧!”这是一种用当地梨子酿制的白酒。身临其境感慨颇深,自然而然想到了国人宴席上劝酒的场景,如果放在国内那还了得?席间,陪同说起了一件趣事, 说有次接待了某省代表团,主人邀他们去一座古堡赴宴,席上有主人从地窖里取出珍藏数十年的两瓶红酒。客人真不见外,将异国客场当作自己的主场,依然是国内“一口闷”的习惯, 一会儿工夫,两瓶红酒就见底了,只把浅斟慢抿的主人惊得目瞪口呆……
今天在酒桌上,如果还有人从花言巧语过渡到胡言乱语乃至自言自语,还在“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般傻乎乎地操作, 除了引人耻笑一番之外,不会有其他效果。
别了,劝酒习俗,这是我们时代及风俗进步的一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