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合作媒体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taste
品味
【石库门味道】风味混搭奔赴山海

老建筑活态保护,筵开琼林

 

苏河湾,百年城市繁华、文脉汇聚之地,连接着上海的历史与未来。

苏州河沿岸是近代上海发展的重要轴线,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近代工业的黄金走廊。沿着苏州河沿岸骑行,可以邂逅苏州河的不同风情,比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总商会旧址、蝴蝶湾花园、苏河湾万象天地以及最近成为新打卡地的裕通面粉厂宿舍旧址等。

裕通面粉厂宿舍旧址,听起来好像平淡无奇,其实是上海民族工业崛起的一个标本。1926 年 4 月,来自安徽的民族实业家朱幼鸿在原裕通纱厂旧址上创办裕通面粉厂。抗战烽火烧到上海,裕通面粉厂被侵华日军强占,交由日商三兴面粉公司经营。抗战胜利后收回,改作碾米厂和粮食采购站等。

厂内西侧沿长安路的三幢建筑为工厂高级职员宿舍,与面粉厂同时建造,呈品字形布局。1955 年后,宿舍改为职工子弟学校,1974 年改为天目西路幼儿园,后来又变更为旅社。鉴于这处建筑对研究上海工业遗产、闸北工商业发展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4 年,被原闸北区公布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去年冬至前,海门朋友来上海,请我去一家饭店品尝他家乡的美食,发来的订餐信息让我眼睛一亮,地址在长安路上,餐厅名为“丽筵”。请柬上有一张图片引起我的兴趣,那是一幢很有年代感的老建筑。

我特意提前 15 分钟到那里,趁暮色降临之前仔细观察一番。见这 3 幢建筑,墙面峻朗,门、窗多为拱形,红瓦四坡顶,二楼外墙檐下置齿状条纹,天井四周上下还有走马廊。方正、通透、优雅,中央空间不大,却特意开出一方水池,水面上有一件意气风发的雕塑——100 多年前上海融入国际建筑风尚流派的心思仍可清晰读出。

全球知名精品咖啡品牌“蓝瓶咖啡”的中国内地首店在此落户,另一家餐厅是“江宴”(开在思南公馆的那一家我去过,如今又在此新开一店),我要去的“丽筵”就与它们为邻。

 

海门人与上海人,百年情缘

 

 

“丽筵”的内部装潢秉承简约风格,基本格局都原封不动,在大堂、门窗及楼梯等处的细节安排得十分精到,中庭有一个类似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设计,在白天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光“照亮”这幢建筑的中央空间,看得出主人对保护建筑的尊重与呵护。

餐厅创始人沈女士谈吐不俗,气质高雅,走在街上估计谁都会以为她是聚世界风尚于一身的时装模特。她来自江苏海门,早在 20 年前她就在餐饮业风生水起,堪为启海(启东、海门)餐饮业的领跑者。去年她决意进军上海,理由很简单 :启海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启海人在上海的建筑业大显身手已有 40 余年,甚至可以说,在上海的各大著名商圈都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为家乡人服务,是使命,也是机会。

事实上,旧上海鼎鼎大名的营造商馥记营造厂的老板陶桂林就是启东人,国际饭店就是他承建的,他承建的更大的项目则是南京中山陵。启海人与上海人本来就亲如一家,如今在上海工作并定居的启海人就成了新上海人。

单凭天生丽质,完全可以在时尚界大放异彩,为何偏要杀进餐饮业?美女董事长嫣然一笑,双肩一耸说 :“20 年前启海的时尚资源严重匮乏,其次我本人热爱美食。还有一个优势是,我老爸在渔政管理部门工作多年,专业知识相当深厚,他指导我用最好的家乡海产品作出了最好的家乡珍馐佳肴。”

说话间,她拿出一份《吕四渔场渔业情况简介》:“你看,这是我老爸得知我要来上海,连夜整理出的资料,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从上海餐饮市场来看,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启海菜,这不仅是上海食客味觉上的遗憾,也是家乡人于一饮一啄间的久久牵挂。”

我对启海菜并不陌生,前几年去过几次海门和启东,去年夏天又去了一次,但正值休渔期,没吃到即时捕捞的海鲜,“丽筵”的这一餐或许能弥补些许遗憾。

前菜中有烧椒清酒鲜鲍鱼、罗勒猪手冻、巧手拌龙豆、惹味辣卤海肠、红透熟醉蟹,每道都是别有情致的下酒菜,尤其是猪手冻,我每年入冬后会在家里做两三次,“丽筵”的这道拉罗勒加盟,别有一番滋味在舌间,下次也要试试。海肠是近年引入上海的,在胶东菜里它是别样的存在,“丽筵”将它引进来,也许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冒险吧。

卤味中的潮式脱骨鹅掌,吃口相当厚实,卤味很正。他家配备了训练有素的广东厨师班子,当然是为着适应更大的客户群体。也因此,一味脆皮中山妙龄乳鸽也就能做得十分到位,皮脆肉嫩,内含丰腴的鲜汁,我一口气吃完。

经典海螺汤来了。总厨林波说:“炖汤这档事,广东厨师向来是认真的。比如这鼎汤品,用 3 千克重的海门老母鸡,加鸡爪、排骨、赤肉、瑶柱、花胶等,当然主角是海螺。水也讲究啊,用的是‘百岁山’矿泉水,文火炖足 5 个小时,时间不到味道就出不来”。

没错,眼前的这款海螺汤,汤汁清冽鲜甜,螺片嫩滑爽口,没有一丝腥味。因为用了大粒瑶柱和排骨提味,还有鸡爪和花胶的增稠,一口入肚,嘴角有点黏。

广东厨师侍弄燕、翅、鲍等干货的功夫应该不输香港师傅,所以在喜庆日子选择吃粤菜也是明智的选择。不过在今天强调动物保护的语境下,我们只能请鱼翅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叫作“昆仑鲍脯”的硬菜, 取十八头吉品干鲍,水发后以文火焖制,鲍汁浓稠,香气馥郁,切开有溏心,在纹理漂亮的龙趸鱼皮加持下,口感软糯,回味绵长。

 

芋艿文蛤烧豆腐,舌尖乡愁

 

接下来是一只硕大的炭烤松叶蟹。21 世纪以来,松叶蟹与面包蟹、帝王蟹并肩进入上海餐馆,其中以松叶蟹最受食客青睐,蛋蒸、干蒸、煲汤、煲粥等做法我都品尝过,炭烤是第一次领教。林大厨从厨房现身介绍 :“松叶蟹在日本北海道最普遍的吃法就是炭烤,日本人认为炭烤最能保留松叶蟹的原味。”松叶蟹分解后,每条蟹腿开出一条“窗口”,露出雪白的蟹肉。简单操作,加入调味,撒上黑胡椒,再抹些奶酪,经过控温炭烤,蟹肉中的水分被成功锁住,还渗进了果木炭烤香,加上油脂的渗透,口感倍显嫩滑鲜甜。一条蟹腿,在分量上就直抵一只 200 克重的阳澄湖大闸蟹,而且我觉得海蟹的味道比养殖的湖蟹好很多。

接下来启海风味迫不及待登场了。先来一道广式蒸梅童鱼。梅童鱼在上海也叫“梅子鱼”,看上去像黄鱼失散多年的弟弟,但论风味,其鲜嫩肥美胜过黄鱼。大概是梅子熟时这鱼才形成汛期,故有此名。清蒸最能体现它的本味,淋上一点广东人奉为提味神器的豉油皇,筷头一拨就散,不输刀鱼太多。每人1条,不可多得。沈董的父亲在那份资料上说 :“梅头鱼(这是启海的说法),近海鱼类,条重 50 克以上的产量很少。”而我们现在吃到的,每条重至少 100 克,真有口福啊。

还有一盘家烧吕四鲳鱼,卤汁浅浅的红,衬托出鱼身银光闪闪的表皮,红辣椒两段点缀一下,最能逗人食欲,鱼肉糯滑,弹性适当。对了,同样清蒸的还有吕四渔场的小眼睛带鱼,银光锃亮,肉质鲜嫩,入冬后所捕者最肥!

以前我一直将吕四写作“吕泗”,其实吕四的得名,按民间的说法与八仙中的吕洞宾有关。据说吕洞宾四次到过这个海边小渔村,吕四的名字由此而来。这位突梯滑稽如济公的传奇人物,专门为穷苦百姓排忧解难,颇受拥戴。许多民间美食传说都靠他点化而成,比如绍兴的香糕、广东的糖不甩、苏州“陆稿荐”的酱汁肉。

吕四渔场西端的沙滩,所出文蛤极鲜美,执全国文蛤之牛耳。他家的芋艿文蛤烧豆腐,貌不惊人,却是启东人的儿时记忆,今天也是客人必点的启海风味。如此搭配我也学会了,以后在家可以做,唯好的文蛤难得。

美好的食材,精湛的厨艺,历久弥新的老建筑,苏州河边新的商旅、文化场域,天人合一,花团锦簇,将珍馐美馔的底牌和盘托出。

今天,汇聚上海百舸争流的餐饮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在坚持特色的同时,也会融入其他风味,粤菜与川菜、苏菜与湘菜、浙菜与鲁菜、本帮与徽帮……都可以乐呵呵地联手。在多元并举的态势下,启海菜和粤港菜的友好混搭,同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