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合作媒体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Food fashion & happy life
食尚&乐活
【养生之道 】你听说过“空心病”吗?
来源:食品与生活 | 作者:文 | 赵非一 | 发布时间: 70天前 | 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家还记得此前新闻里广受关注的“胡鑫宇”事件吗?胡鑫宇在与同学的交谈和自杀前的录音里就多次提到:“人活着真没意思”,“我的存在是否已经没意义”,还经常说一些否定自己、贬低自己的话。有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胡鑫宇可能长期受“空心病”的折磨。那么,“空心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空心病”这一概念最早其实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提出的,更准确的说法,“空心病”应该叫作“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患者群体被称为“空心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那么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当“空心病”到了最极端(严重)的状态,就是想到彻底放弃自己。

有时,从他们日常的话语中也会透露出一些端倪。我们在这里罗列两位“空心病”患者的日记——

张女士在日记里写道:“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从结婚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李先生在日记里写道:“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会开心了,相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盼头。”

 

空心病与抑郁症的表现相似,但对传统抗抑郁药“不敏感”

 

看了“空心人”的日记,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联想到“抑郁症”。

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神志病科)王惠茹副主任医师向我们介绍说,“空心病”的临床表现的确看起来有些像是抑郁症,因为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正因如此,“空心病”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这两种病症有显著的区别:抑郁症患者在社交上有所懈怠,但“空心病”患者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抑郁症或许仍有抗抑郁药可用,但这些药物对于“空心病”却可能无济于事。

王惠茹副主任还表示,和抑郁症一样,病情严重的“空心病”患者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者说,这些患者并不是想要逝去,只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造成这些表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空心病’患者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他们觉得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脱离他人的逻辑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空心病”患者也有躯体不适的表现

 

王惠茹副主任分析说,造成“空心病”的内在因素有很多,如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父母影响、社会大环境等等,而外在原因主要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焦虑,对生活意义的迷茫,即一个人虽然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成就感和满

足感,甚至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过尔尔,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王惠茹副主任在门诊上曾遇到一位中年男士,近 50 岁的高级知识分子,名牌大学毕业,被年迈的父母拖着来看病。据他父母说,这位男士在上大学时就没有什么朋友,工作以后人际关系也不好,只上了几年班就辞职在家,不愿再接触社会。他不上班、不干活、不社交,也不恋爱结婚,整天在家吃饭、睡觉、看电视,面对家人的劝说总是反问:“我在家很开心,也没烦恼,为什么要上班?”这令他的父母十分苦恼。他觉得反正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工作与否也不重要,不工作也能靠父母的养老金和社会的救济金生活。

年迈的父母早就想带这位男士来心理科看病,他一直拒绝,认为自己没病。但这几年,他开始出现一些胸痛、胸闷、心慌、头晕的症状,尤其在夜深人静以及和父母争执时。体检一圈也没查出问题。最后,医生还是让他来看看心理科。对此,王惠茹副主任解释说:“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空心病’虽然病根在心里,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脏器、不同部位的不适感,即可能没有器质性疾病,但会有类似于器质性疾病的表现,比如头晕、头沉、胸痛、胸闷、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小便次数增多等,当感到紧张或情绪不佳时,便可能会出现上述不适感。这也就是那位男士为什么在夜深人静(自我思考)和与父母争执(触及心底的疼痛)时,会加剧那些躯体不适的根本原因所在。”专家也借此提醒,如果有疑似空心病的一些心理感受,且出现了躯体不适,但经过相关医院科室的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后,就应该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

 

应对“空心病”的3招自救术

 

既然抗抑郁药对于缓解“空心病”的症状没有太大帮助,难道这个病就无解了吗?并非如此。王惠茹副主任表示,一些自我心理疏导和身心练习或许会有所裨益。

 

改善方法一:正念练习

或许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一成不变的,但这所谓的不变,只是我们看到一个大概的框架。当我们细致入微地沉浸到每一个细节当中,用正念训练的方式去体会每一口食物、感受每一缕阳光的时候,就会从这些互动中感受到人生和活着的意义。

动机和激情驱动了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如果实在没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可以主动地创造一些,比如每天一次的正念练习,哪怕当下没那么感兴趣,至少可以获得方向感,在完成的过程中感受意义。

 

改善方法二:寻找“同频”的人

发展社会关系,尤其是寻找“同频”的人对于“空心人”而言非常重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关系,是一种培养意义感的有效方法。积极心理学家还指出,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分享自己的热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人生意义的生成和深化。

当然,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增加和增强与周围人之间具有归属感的关系。比如,多和父母增加相处的时间,以及交往那些可以让我们自由表达的、支持我们的朋友,这些都可以帮我们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

 

改善方法三:训练对生活的掌控力

一方面,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简单的计划,通过严格地执行和自律,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触发一些“失控”环节,当我们可以处理生活中的失控时,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会提高。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畏惧和迷茫,因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和改变,也就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